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臺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

:::

十誡之第五誡:殺人影片、第六誡:愛情影片

十誡之第五誡:殺人影片、第六誡:愛情影片(目前無書封)
題名
十誡之第五誡:殺人影片、第六誡:愛情影片
出版資訊
撰稿講評人:黃英雄老師
放映日期:2009/10/17

*十誡之第五誡:殺人影片(Decalogue Five)

波蘭/1988年

片長:60分鐘

導演: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演員:米羅拉瓦‧巴卡(miroslaw Baka)克里斯多夫‧古羅比斯基(krzysztof Globisz)

◎ 劇情簡介
波洛布林基是法律係系畢業生,在進入司法界後到一家律師事務所擔任律師的工作,但他遇上的第一件案子卻使他陷入一種無力之感。

波洛一向質疑法律對罪犯所作的懲罰之適切性,他寧可希望法律能夠防範罪行於未然,他也相信法律的「報復性」只會使得狀況更糟,甚至也開始質疑起制定法律的人是否也有道德的責任。

拉茲‧傑基是一名二十一歲的青年,他在波蘭的華沙街頭遊蕩,由於心情苦悶無從排遣,傑基在陸橋上丟下石頭砸破過往汽車的玻璃;見到一起上廁所的男人對他挑逗性的微笑,憤而將他推倒在便池上;在街上看見兩人毆打一人,傑基冷漠地離開。

這一日傑基在咖啡店吃了泡芙及咖啡,從手提袋內拿出一條繩子把玩,然後在計程車站上車,要司機華馬開往華沙郊區,華馬平素喜歡作弄別人,但沒想到這回遇上凶神惡煞。傑基在河邊以繩索絞殺了華馬,雖然華馬苦苦求饒,但傑基還是以石塊擊斃了華馬。

傑基落網後,為他辯護的律師正是波洛。波洛以精彩的辯詞依然無法打贏官司,雖然他的妻子正巧生了孩子,但波洛依然因輸了官司而沮喪。

傑基被判死刑,臨刑前要求見波洛一面。傑基道出他有個十二歲的妹妹瑪莉亞被他的酒友在酒後開牽引機輾斃。這件事使得傑基對整個社會懷恨起來,以致日後發生這件凶殺案。然而傑基雖然在行刑行因不甘心而抗拒,但最終還是被吊死。沮喪的波洛開著車到河邊大聲地感嘆,但回應他的只是一片空寂。

◎ 賞析
這個世界之所以能夠有條有理地維持著秩序,除了大自然的一股神秘力量之外,應該就是法律的約束。雖然有時人會質疑法律的剛性與缺失,但整體而言,律法依然是每個國度必然的產物。

人性是與法律有某種層面的區野。法律是一種規範,而人性則必須與法律作一種互動。這種平台關係常因彼此的角度不同而呈現不同的觀點,於是在某些時刻兩者互動的結果,悲劇就無法避免了。

波洛是個「人性主義」者,身為律師卻反對將法律定位在懲罰的角度。人的出生也許真的是上天的恩典,因為一生的成長是相當重要的試鍊。問題是人性是複雜而多變的,當我們思索一種相對的結果時,總是會以自己的立場與觀點來下定論,凡是有違自己思惟的見解都會因為自然的防禦而將之歸納在另一種對立之中。

面對剛性的律條,波洛是註定要失敗的。但法官卻在審判結束後告訴波洛說他又長了一歲。這是相當有趣的論點,波洛的敗訴也許令他沮喪,但波洛不也從這個事件中滋養了新的經驗。新的經驗將會有新的思維與觀念,波洛雖然在片尾對天吶喊,但相信日後他都會依尋這樣的模式繼續接受試鍊的。

傑基在華沙街頭流浪,神情充滿著憤世嫉俗,正確地說傑基的行為違反了人性;更背棄了法律,但本片的探索觸角卻直剖一顆受創的心靈,從而提出法律與人性的吊詭辯證。

傑基因為妹妹瑪莉亞在是二歲時被牽引機輾斃,而駕牽引機的人正是與傑基一起喝酒的人。這樣的事件不僅改變了傑基的生命觀點,也逐漸成為他精神上極大的負擔。

然而仔細深思不難發現,傑基的仇視社會人群的病態,毋寧說是他的自我譴責,若不是傑基與友人喝酒又如何會有悲劇發生。傑基離家時取走了妹妹的相片,正是這種潛意識的反應。

傑基會殺司機華馬並非是特意挑選,而是一種宿命的巧合。但導演也在華馬這條線上著墨甚多,因為華馬一出場就差點被人從樓上用油污的油布丟中,華馬也知道那是有人故意的報復,但華馬卻無法對自己的行為收歛或改進,繼續他一貫作弄人的行為。華馬洗車時一對夫妻在寒冷的天候中等候,但他卻故意不載二人而逕自離去;但遇見雜貨店女店員貝塔時,不但舉止卑劣甚至還搭訕邀約。這些事件透露了華馬心性惡質的一面。

然而華馬的行為雖然令人不悅,但卻在偶然中載到傑基這名催使者。上帝絕對不會因華馬的惡行而懲罰他的生命;更沒有賦予傑基有殺人的權力。正確地說傑基的行為早已逾越了真正自由的尺度。傑基的殺人是因瘋狂矇蔽了良知與雙眼,如果他能冷靜思索,必會知曉妹妹將因他的殺人而更加難過不已。

傑基在面對死亡之際,除了不甘與恐懼之外,他還不忘想起母親與另外兩個兄弟。傑基甚至提出將他的屍體葬在父親及瑪莉亞的旁邊,原本父親旁邊的位子是母親預定的。這段情節將迷失的心性又拉回到家庭的體制中,透過「家」的整合,人性在迷亂中似乎又重新追尋到一種厚重踏實的價值觀。

吊刑這場戲是在人性與法律作極度的拉扯與鬥爭之後重新建構的現象。法官與神父各司其職地為傑基作了該作的事,因為這一切都是在法律的界定中延伸而成。當繩子套上他的脖子,雖然也是一種殺人,如傑基殺死華馬一般,但卻不會有人對這個「殺人」有所質疑。

唯一質疑的當然是律師波洛。然而波洛並非質疑傑基遭受冤屈,而是對法律的報復意味產生困惑與迷惘。

不管你質疑法律或人性,從兩個角度去探索似乎永遠無法找到真相。也許我們必須在這兩種對立的面向尋找到一個真正的平衡點。世上萬物似乎永遠在這樣微妙又緊密中互融互攝。正如法官讚賞波洛在庭上的辯詞沒有錯誤,甚至相當精采,但最終還是輸掉了官司。

波洛最後的吶喊看起來似乎為人性作不平的怒吼;但或許也是為自己一生中第一次的官司敗訴而難過呢!

更多精彩的電影欣賞導讀請上網搜尋「黃英雄部落格」


*十誡之第六誡:愛情影片(Decalogue Six)

波蘭/1988年
片長:60分鐘

導演: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演員:葛蕾奇娜‧史叉玻羅斯基(Grazyna Szapolowska)歐雷夫‧魯巴辛可(Olaf Lubaszennko)

◎ 劇情簡介
瑪黛是卅歲的女人,對愛情失望,卻執迷於性愛之中。這一日瑪黛接獲郵局通知,謂她有掛號匯票待領,但到了郵局,年輕的郵局職員湯姆卻表示她並無待領的郵件。

原來這都是十九歲的湯姆玩的把戲。湯姆寄居在友人家公寓,而對面大樓正是瑪黛居所,湯姆每晚八點多時總會以望遠鏡偷窺瑪黛。事實上偷窺的事是朋友在去當兵之前告訴湯姆的。湯姆見瑪黛與男友欲上床,立刻打電話給瓦斯公司,謂瓦斯漏氣。瓦斯公司的人員趕到,打斷了兩人的興緻。

瑪黛又一次到郵局領掛號,但被郵局的人羞辱一番,湯姆急急趕出追上憤怒的瑪黛,並承認通知單是他偽造的,目的只為了想見她一面,瑪黛追問下,湯姆表示他不想吻她;也不想跟她作愛,只是打從心裡愛著她。湯姆表示要請她喝咖啡,瑪黛答應了,但在咖啡店內瑪黛一再地引誘湯姆,暗示他應該做一些成熟男人該做的事。

湯姆隨著瑪黛回到她的寓所,瑪黛再次挑逗,沒想到湯姆的手一探觸到瑪黛的大腿就早洩了。湯姆自尊心受損,沮喪地回到自己公寓,在浴室中用刀片割腕企圖自殺,所幸同住的友人之母急電醫院,並以救護車送他到醫院。

瑪黛知道湯姆出事後,雖然十分懊悔,但意外地是她發現自己在失去湯姆的影子後,竟然顯得魂不守舍,好幾次到郵局去,但湯姆的位子總是空的。

這一日,瑪黛發現對面樓房的燈光又亮了起來,她為了確定是湯姆已經回來,第二天急急趕到郵局,果然看起來消瘦不少的湯姆坐在他的位子上,但湯姆卻冷冷地告訴瑪黛說:他已經不再窺看她了。

◎ 賞析
在成長的每個階段幾乎都有令人深思的事物,尤其在情竇初開的年輕歲月。異性的相互吸引應該是一件自然的生命過程,但因每個人的面向與思緒的不同,原本簡單的男女應對也就變得更為複雜起來。

瑪黛像一株最艷放的花朵,不只全身散發著雌性磁力,更能放任享受於性的愉悅中。雖然她極度地不相信「愛」的本質。但卻無法離開陰陽的相濟。瑪黛不喜歡將窗簾拉上,或許正是這種極欲追尋情慾奔放的表徵,不管這是無心之過或是故意的展現,瑪黛的臥室春光深深吸引了湯姆與他的友人。

友人在入伍前早已偷窺過一陣子,在湯姆搬來時,竟也將偷窺這件事「移交」給湯姆。湯姆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窺看,甚至還偷了一把望遠鏡。

湯姆除了偷窺之外也開始有了行動,因為藉著窺看,湯姆好像與瑪黛直接生活在一起,她的一顰一笑、她的床上熱情、她的生活起居都是如此相近。於是湯姆潛意識中有著與她更貼近的渴望。

湯姆本來在郵局上班,捏造了郵件招領的通知騙瑪黛到郵局來。這樣的謊言只是為了讓偷窺的目標能夠真實地呈現在眼前;湯姆也利用早晨送牛奶的工作而有了到瑪黛家門前的藉口,但這一切卻無關乎「性慾」的衝動,而是一種成長的失落中極欲尋回的母性依戀。

湯姆的潛藏慾望逐漸具體行動後,竟然不顧後果地向瑪黛承認對她的偷窺,自然引來瑪黛男友的痛毆。挨揍或許早在預測之中,但湯姆此舉無非想確定瑪黛對他的注目,因為獲得瑪黛的平等對視,正好證明自己已經成長到與對方相同的位階。

湯姆這些不成熟的依戀並非是心理上有何瑕疵,而是極欲成長的現象。「性」對他而言雖有著迫切與渴望,但並非是絕對的。在意識深層底端的本質湯姆當然無法探觸,這些下意識的行為其實都只是感觀的本能,就像一個人見到一個階梯通往樓頂,雖然渴望上去,但卻不知道上去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瑪黛對愛情已經幻滅,但她卻將湯姆對她的偷窺追索當作愛的渴求。於是瑪黛從憤怒、好奇轉變為戲弄。她雖答應與湯姆到咖啡店喝咖啡,但卻主動引誘他應該作成年男子應做的事。對湯姆而言這是何等的屈辱,因為他所作的一切正為了證明自己的成熟,但面對面的挫敗使他的自尊心潰散無形,於是他以刀片割腕試圖了結自己年輕的生命。

瑪黛在失去湯姆的消息後,從未有過的焦慮湧上心頭,她開始無法分辨自己對湯姆真正的情緒對待。也許那是一份出自「母性」的柔情與呵護,但如果真的如此,為何又會這般魂不守舍?

如果湯姆追求瑪黛是一種力圖使自己顯得成熟的表現;那瑪黛逐漸接納湯姆的背後不正是瑪黛想讓自己的年齡向下修正?瑪黛絕對無法發覺這些問題,只是潛意識的思緒無意中牽引著她的情緒,於是這段尷尬的愛情互動就在這麼不穩固的蹺蹺板上努力尋求平衡點,但最終兩人都跌落在地面。

愛情原本可以滋潤男女的生命動能,雖然在某些時刻它也會變得飄搖不定而令人困惑,但不管它是以什麼方式呈現,卻都會在當事者身上留下點滴回憶,甚至這些回憶會伴隨人一生而永難磨滅。

如果人必須靠經驗才能成長與學習,那「愛情」不也正是一種考驗與試鍊嗎?當瑪黛最後找到湯姆又回到郵局上班,臉上不禁露出釋懷的笑意,但令她意外的是湯姆回答她的是:他再也不偷窺她了。

湯姆是歷經這個事件而尋找到成長的位階?其實這樣的反應依然落在不成熟之中。就算全面截斷與瑪黛的面向對待依然無法抹去那次的屈辱,湯姆的想法始終還是還原在十九歲的思惟中。

一段原不屬於雙方的戀情像突然刮起的風,在飛砂走石之後又恢復平靜,因為這就是人生。

更多精彩的電影欣賞導讀請上網搜尋「黃英雄部落格」

序號 檔案下載 線上聆聽 下載狀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