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臺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

:::

十誡之第七誡:真假母親、第八誡:心靈之罪

十誡之第七誡:真假母親、第八誡:心靈之罪(目前無書封)
題名
十誡之第七誡:真假母親、第八誡:心靈之罪
出版資訊
撰稿講評人:黃英雄老師
放映日期:2009/11/14

*十誡之第七誡:真假母親(Decalogue Seven)

波蘭/1988年

片長:60分鐘

導演: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 劇情簡介
梅依卡在唸高中時愛上了學校教藝術的老師沃伊特克,兩人一陣激情後,梅依卡竟然懷孕了。由於梅依卡的母親艾娃也在學校任職,為了不讓家醜外揚,艾娃替梅依卡辦了休學,並在梅依卡生下女兒阿妮亞之後,以自己的名義向戶政機關報了戶口。從此原本的祖孫關係變成了母女關係。

六年後梅依卡上了大學,卻不顧學業而執意要將阿妮亞帶離開,利用阿妮亞在學校表演時,由後台抱走了阿妮亞,並直接去找沃伊特克希望他能收留他們,但沃伊特克卻拒絕了。無奈的梅依卡決定要帶阿妮亞到國外去,但這之前必須要艾娃簽署一份證明阿妮亞真正身份的文件。

艾娃發現阿妮亞失蹤後焦急地四處尋找,並向警方報案,在接到梅依卡的電話時,立即趕往車站。站務人員並未洩露梅依卡的行蹤,但阿妮亞發現艾娃時叫著媽媽奔入她的懷抱;此時火車正好進站,梅依卡傷心地跳上火車,隔著離去的車窗,心裡有著無盡的悲愴哀鳴。

◎ 賞析
根據摩西十誡第七條「不可偷竊」而以現代觀點呈現的「真假母親」是一篇當面臨人性抉擇關卡時所必須試鍊的故事。

生命中不管物質或心靈,在相互激盪與碰撞時不免會有「竊取」的行為。如果這個世界是一個完整的圓,當某人從某個角度取得一些他想要的東西時,必然會使得另一個面向必須面臨一些「失落」。比較明顯的是感情這種吊詭的行為。當你愛上另一個人時,是基於相愛的互動,卻也從對方的父母與家人中竊取了某種層面的情感。沃伊特克與高中時期的梅依卡未婚生子,基本上是一種竊取的行為。因為梅依卡尚未成年,雖然梅依卡是以一種浪漫天真的心情以對,但站在心靈的天秤上去衡量,沃伊特克是必須檢討的。

六年後當梅依卡從母親的手中「竊取」了阿妮亞之後,身為阿妮亞的父親,沃伊特克並不敢出面承擔,這就出現了「竊取」的真正本質。雖非真正的審判,但沃伊特克在行為上早已無言認罪了。

事實上艾娃怕女兒未婚生女的醜聞曝光,遂在梅依卡生下阿妮亞之際,將阿妮亞登記在自己的名下,於是孫女就變成了女兒。阿妮亞也只能與梅依卡以姐妹相稱了。

艾娃的出發點固然是一種善意,但將孫女納為自己的女兒,應該也是一種「竊取」吧?這或許是因為艾娃生梅依卡時難產而致無法再生育,在潛意識中唯有這種「竊取」才能彌補心中的遺憾!然而以艾娃的立場而言,她難道做錯了嗎?當年的抉擇是為了避免家醜外揚,但在世俗的目光獲得平衡之後,心靈的天秤早已傾倒。

梅依卡長大後無法忍受這種位置的錯亂,情願沒唸完大學冒險帶阿妮亞遠走高飛。於是梅依卡再度從艾娃手中「竊取」了阿妮亞。

就某種角度而言,梅依卡的行為是無法苛責的,畢竟母女天性,她如何去面對這種心靈的責罰?於是梅依卡與艾娃就陷入了永無止休的「竊取」而無法自拔。

但這些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剝奪或竊取,卻是人性中永遠無法逃避的劣根性,似乎唯有藉著彼此的竊取才能獲得殘缺心靈的補足。但獲取之後,是否真的一切就已俱足?奇士勞斯基揚棄了「上帝」的觀點,將「上帝」界定在人的內在審視,於是有關「竊取」這個罪名就不再只是那麼表相,而是人的成長中必須勇敢地去面對與承擔的真義。

也許我們都是「竊取者」而並不自覺,在野地上採集一束花回來插在花瓶中固然讓斗室增添生氣;但野外的大自然卻因為竊取而失落了一些色彩。

更多精彩的電影欣賞導讀請上網搜尋「黃英雄部落格」


*十誡之第八誡:心靈之罪(Decalogue Eight)

波蘭/1988年

片長:60分鐘

導演: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 劇情簡介
索菲亞是大學的哲學教授;這一日從美國來了一名四十多歲的伊莉沙白,她在美國翻譯過索菲亞所有的作品,兩人亦曾在紐約見過面。而這回伊莉沙白要求能旁聽索菲亞的課,索菲亞答應了。

索菲亞上課時喜歡用過去的例子來探索人的道德面向以及宗教的心靈撞擊,伊莉沙白遂提出了一件1943年的往事,使得索菲亞震驚而難過。

原來當時只有六歲的伊莉沙白(原名是海琳娜)是猶太人,其父母均被送入集中營,而一名裁縫師為了救海琳娜,特地將海琳娜送給一對信奉天主教的夫妻收養,但這對夫妻得知這名裁縫師是蓋世太保的眼線,為了怕牽連到更多地下組織的人,這對夫妻以天主教徒不能作偽證為由臨時反悔而拒絕了。

索菲亞知道伊莉沙白就是當年她曾拒絕援助的小女孩,便邀她一起回家,讓伊莉沙白用中國瓷器杯喝咖啡,然後告訴伊莉沙白事情的真相,並表示她很內疚,一直祈求有生之年能再見到這位小女孩。

索菲亞向伊莉沙白道歉著,並載她去找那位裁縫師,但裁縫師似乎一直將心靈閉鎖在納粹統治時的陰影中,絕口不提當年的事,伊莉沙白只得悻悻離去。

伊莉沙白從索菲亞的口中得知,當年她是被拯救者,卻也因為被拒絕,在某些層面去思索,她其實也是一名拯救者。

◎ 賞析
摩西的第八誡「不能作偽證」在這篇故事中再度顯現了多種的可能與心性挖掘的明徹見證。

伊莉沙白六歲時的遭遇是二次大戰最恐怖的陰影之ㄧ。在冬夜的雪地上祈求人性中一丁點的善意光輝,無非只是希望能夠卑微地活下去。原本答應的夫妻卻又臨時反悔,他們的理由是「不能作偽證」。於是上帝的戒律在此碰撞了一種矛盾與掙扎,而這份陰影自此一直與伊莉沙白長相左右。

伊莉沙白是對索菲亞的著作產生興趣而開始翻譯她的作品。從索菲亞的論述中開始懷疑人為何會有兩種不同的位階?一種是迫害者;另一種是被拯救者。是誰賦予這些人這種權力與磨難?但引得伊莉沙白更感興趣的是索菲亞在課堂上提到「孩子的生命是無價的」。於是激盪了當年的噩夢與辨證,因為索菲亞顯然是言行不一的人。

索菲亞懷著悲痛與歉意地請伊莉沙白回到她的住處。那個伊莉沙白六歲喝過的咖啡杯重新呈現在眼前時,雙方都因回到了從前的思維而無語。當伊莉沙白提出她的困惑時,索菲亞才再度說出了真相。

即使索菲亞夫妻真的有困難,仍不應該以上帝的戒律當作謊言的托詞,更何況當年那些判斷是另一項錯誤。然而犯了錯卻猶如火烙的痕跡永遠無法抹滅,這也是索菲亞之後於四十年中必須承擔的負荷。

奇士勞斯基在這段故事中再度否定了傳統的上帝。他借索菲亞的口中說出上帝的觀感。他認為任何事不用問上帝而必須由內心的「人」來衡量。伊莉沙白反問︰什麼可以取代上帝?索菲亞說:遺世獨立,設法追索到問題的核心,也許最後什麼都沒有,卻只有虛空。但這虛空並非空無,反而是一種浩瀚無邊的實相。

伊莉沙白也許原來是要回來「興師問罪」的,卻在這次重溫的旅程中,發現了一些生命的真相。人世間很難用一種獨自的見解去衡量一切,這樣容易失去客觀的對待。在善與惡的對待中,總會浮現更多的虛與實;人不應該落入這種自以為是的認知中,因為大環境的運轉常使人忽略,並侷限在小環節中無法自拔而自怨,「大愛無私」或許也能給予本片一點註解吧!

更多精彩的電影欣賞導讀請上網搜尋「黃英雄部落格」

序號 檔案下載 線上聆聽 下載狀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