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臺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

:::

浮士德(Faust)

浮士德(Faust)(目前無書封)
題名
浮士德(Faust)
出版資訊
第六屆「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
用「心」看電影 - 為視障朋友重塑電影
浮士德(Faust)

講評:黃英雄 老師
放映日期:2011 / 3 / 26上午

片長:92分鐘

捷克 / 1994年 / 輔導級

導演:占.斯凡克梅耶(Jan Svankmajer)
演員:彼得.西皮克(Petr Cepek)

榮獲:1994年卡羅維瓦利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1995年葡萄牙奇幻影展最佳特效
   1995年捷克影評人獎最佳動畫
   1995年捷克金獅獎最佳男主角、音效、設計貢獻、
   術貢獻等四項大獎

◎ 劇情簡介
一名中年男子在街上接獲傳單,是一幅標明紅點的地圖,男子看不懂也不屑地將紙丟棄。回家後打開門竟有一隻雞在裡面,男子將雞趕出門,發現樓下有兩名盲者抱著雞正抬頭仰望。男子不以為意,在整理書信時再度發現也有紅點傳單,於是他好奇地拿出地圖,在比對之後確定紅點正確的位置。
男子(浮士德)根據地圖找到紅點所在,那是一幢廢棄的老屋,突然見一人倉惶從屋內往外奔出。在一名推著紅火炭的老人指引下,男子獲得一把鑰匙,開了門入內到達一間演員化妝室,他套上了披肩,黏上假鬍子,也在臉上化了妝,同時也發現一本曾經被燒過的劇本。男子邊喝啤酒邊走到舞台,卻發現幕外是剛入場的觀眾,這下他有點惶恐想要逃避,回頭見許多幕後工作人員不時發出對他嘲弄的表情,男子慌張地從身上取出一把刀割破上舞台的布景倉惶逃離。
男子卻發現自己逃入了一間化學實驗室,燒杯中竟有一黏土作的胚胎,很快就長成一名嬰兒,嬰兒甚至很快老化而死亡。緊接著男子感受到自己存在一個被人掌控的世界中,一下在樹林中、一下又在大石林之上、有時又在大雪之中,最後他遇上了一個長得與他相似的人。男子大叫梅菲斯特,他是路西法的僕人。
男子惶恐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他已學會各種知識與哲學,甚至神學領域都有浸淫,但他依然無法領納太陽、宇宙的各種神祕,然而他必須死亡,男子表達了心中的遺憾,於是梅菲斯特提出了條件,只要完成男子的心願,男子就必須交出他的靈魂。
於是男子再度獲得二十四年的壽命,讓他在這世間心想事成,男子雖然獲得比以前更多的權勢與願望,但心態也有了一些改變;甚是提出要撒旦也來服侍他的要求。一再追求的各種樂趣,最終也逐漸感到索然無味。而撒旦也變裝成海倫來色誘他,男子享受了艷福卻發現一切都是撒旦的把戲。而此時撒旦告訴他,契約訂下的日子已經到期,男子倉惶逃離不願交出他的靈魂,但在奔出馬路上時,正好一輛汽車飛奔而來撞死了他…。

◎ 劇情分析
一七七四年歌德發表「少年維特的煩惱」,其實在前一年就動筆撰寫浮士德這本曠世偉構,終至一八三一年完成,費時將近六十寒暑。一八三二年三月十六日,歌德偶染感冒,臥床數日後,廿二日上午坐在交椅上安詳逝世,享年八十三歲。
歌德與荷馬、但丁、沙士比亞被稱為世界最偉大的四位詩人,分別代表西洋上古、中世紀、近世紀以及現代四個時期的詩人代表。而除了少年維特的煩惱之外,「浮士德」幾乎就與歌德劃上了等號而不可分割。
歌德擷取的題材是十五、六世紀鍊金術師浮士德博士的傳說,在這之前其實已有約翰.許畢斯寫過浮士德的版本(一五八七年),之後尼古勞斯.畢彩又以更新的形式改寫,一七二五年有匿名的基督教徒描繪浮士德生涯的作品,年輕的歌德接觸到的浮士德應該是這種最新的形式。
歌德幾乎把自己的一生體驗與全部思想全部放進浮士德這部作品。歌德企圖描寫曾經存在於祖國,以傳說和戲劇而為人們所熟識,又為人所嚮往、畏懼、憐憫與詛咒的人物,重新塑造了浮士德。
誠如浮士德自己所言,他在年老之際已經精通哲學、法學、醫學、甚至是神學,但他始終無法真正掌握所謂的真、善、美。顯然地在學術這條道路上無法碰觸內在心靈的真諦。當他有所發現後卻無法再重來一遍。或許是這種遺憾的呼喚,即刻促動他向上帝的交易,他召喚上帝的使者精靈企圖透過祂們,以速成的方法掌握生命的奧秘,但祂們卻告訴浮士德:我們與你並不相類。故浮士德才轉而向梅菲斯特妥協。
梅菲斯特其實是浮士德心靈映照的另一層面,換句話說梅菲斯特永遠持否定的立足點,與浮士德展開拉扯與善惡的鬥爭。其實人在面對死亡之際在經過一個隧道之後會看見自己一生的作為,然後一個莊嚴的聲音會問你:這一生自己的評價是否滿意?
相信很多人一定都會有重頭再來一次的慾望,甚至會埋怨,當初若不是什麼因素的阻礙,最終的成就絕對不只如此。因此一定相當有信心地表示若能再來一次一定可以彌補一切的遺憾。坦白說,若真的有機會讓你再來一次,最終的結局其變化應該是不大的,其原因是每個人的表現其實都依據自己的「習氣」來行事。
浮士德比一般人更高明的地方在於他想重新再來學習與掌握所謂的真善美,這種層次應該指的是上帝吧?!其實這樣的觀點還是有所缺失與不足,真諦並非必須往外追索,就算面見上帝,祂也無法給你,因為實相早就在自己心中,只是浮士德無法碰觸得到。雖然歌德的本意並非在此,他過度自信地以為在真善美的境界中即是真諦的一切,就算上帝與他「相類」,依然在神格中領納,卻非絕對的宇宙實相。
歌德的意旨其實尚建構在「試煉」的階段,利用梅菲斯特否定的特質,巧妙地呈現了再度肯定的事實,也就是梅菲斯特千方百計的誘導浮士德向惡,以便贏取他的靈魂,但最終這些事件都會走向為善的路途。也就是在無形中透發彰顯了上帝的力量。
浮士德的願力其實依然都在慾望、愛情中打轉,他與梅菲斯特訂定契約,藉著變回年輕的機會使他重新調整心靈的走向,但卻忽略了真正人性的一面,這也是從一開始梅菲斯特便自信滿滿地嘲弄著浮士德,因為他相信最終浮士德必然會走回今日的老路子。
有一項賭約相當有趣:「若我對剎那的美有了駐足並有了讚嘆!」,這樣的感觸即宣告浮士德的失敗。因為這完全流於意識覺知的現象,與他追索真善美的目標相去甚遠。一般人喜歡沉溺在「美」的境界中,卻不知這種境界絕非與永恆的真心能夠契入,正因為它是生滅心的境界,只要離開或再度被別的境界吸引就立刻消失了。在楞嚴經中卷一所談到的「七次徵心」都是在談論類似的問題,而釋迦牟尼卻在這七次徵心中一一加以否定。
但在卷三時卻重新檢視所謂的見聞覺知心,並稱之為「第二月」,這不僅只是探討駐足在「美」的境界中,而是檢視「能見之性」與「見」的種種辯證。由這個角度而言再回頭來看浮士德的種種看待自然就知道最終他必然將流於失敗的。
「浮士德」是捷克動畫家史雲梅耶的第二部電影長片,以真人結合定格動畫的技巧展現沒有前因後果的超現實元素,同時更結合了黏土、卡紙及木偶等不同材料製作的定格動畫。最重要的是導演把「浮士德」定位在布拉格真實的背景中,這讓這齣戲顯得更加突出,也彰顯了因不同元素並存的格格不入而引發的荒謬性。而除了梅菲斯特之外,在提絲傀儡上方操弄的雙手便成了一種符徵,顯然的在掌控所有靈魂與生命的背後,果真有一個我們只能感受但無法識其面的主宰?但這種隱喻其實是相當高明的,因為循線深思,不難發現,原來那雙操弄提線的雙手真正的主人也許就是你自己呢?
浮士德最終的靈魂被上帝早一步接走,因為在解構與建構之中,上帝始終是佔上風的,應該說是邪不勝正的最佳寫照吧?

更多精彩的導讀分析請上網搜尋「黃英雄部落格」

撰文:黃英雄 老師

序號 檔案下載 線上聆聽 下載狀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