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臺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

:::

篇篇情意劫(Sylvia)

篇篇情意劫(Sylvia)(目前無書封)
題名
篇篇情意劫(Sylvia)
出版資訊

第六屆「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
臺北市立圖書館 啟明分館
用「心」看電影 - 為視障朋友重塑電影
篇篇情意劫(Sylvia)

講授人:李金櫻小姐
放映日期:2015 / 07 / 18 下午 2:00

片長:110 分鐘

英國 / 2003 / 輔導級


導演:克莉絲汀.傑佛斯(Christine Jeffs)
演員:桂莉芙.柏德露(Gwyneth Paltrow)
丹尼爾.基克(Daniel Craig)


◎ 劇情簡介
1955年,絲维亞·普拉斯自美國到英國劍橋求學。她從“聖保托夫評論”雜誌中很欣賞泰德的詩。她特意參加晚會,期望見到泰德。果不期然二人一見鍾情,並難以自持地熱情擁吻,絲維亞咬了泰德臉頰,泰德則取走普拉絲一只耳環後,分別離去。
二人積極互相探索對方住處,期望再相會。他們一起參加學校詩社,並在社團中熱烈發表詩歌創作,二人進而同居,使愛情與詩歌水乳交融。1956年泰德的作品,榮獲詩歌中心大獎。隨即二人步入結婚禮堂,並決定遷至美國發展。
絲维亞在美國獲教職,當他們回到美國絲维亞的故鄉,絲维亞的母親對泰德的經濟負擔能力質疑?
泰德因獲獎後信心滿滿,創作不斷並深獲好評,其魅力令許多女性對他仰慕不已,也獲教職。而絲维亞的作品一直未受好評,在先生的陰影下,對自己作品越來越沒信心,且她必須教書,做家事,無暇專一創作,苦苦摸索而一無所獲,心緒一直很焦躁不安。
泰德於新作品發表會後,絲维亞以太累為由,先行回家,巧遇一女學生拿詩作請絲维亞轉交泰德修改,絲维亞懷疑泰德和該生有染。
泰德以在美寫不出好作品,提議回英國。某日泰德未開車至學校接絲维亞,她久候不著,乃自行走回家,竟看到泰德和該女學生在她家門口談笑自如,她不禁妒火劇升,最後泰德承認和該生有染。她憤而淋雨坐入車內哭泣,但隨後回去要求泰德不要離開她。
1960年遷回倫敦,生下女兒。絲维亞利用半夜努力創作,不久其新作品「巨神像」,由艾弗歷斯代為出版發行。絲维亞對泰德風流韻事仍質疑。嫉妒又讓她變得更加神經質,折磨着自己和泰德。
二人將倫敦房子出租給詩人朋友大衛和亞西雅,然後搬至鄉下德旺居住。1962年兒子出生,絲维亞更加忙碌,憂鬱症亦越加嚴重。某週六大衛和亞西雅來造訪,絲维亞懷疑泰德和亞西雅有曖昧關係,要求他們提早離開。泰德無法忍耐絲维亞的精神折磨,決定離開。
絲维亞無法再面對婚姻破裂與丈夫不忠的事實,獨自帶著幼兒搬至倫敦租公寓居住,失眠更嚴重,也於此時創作泉源不斷,但也倍感孤寂。1963年2月17日,絲维亞準備好二小孩早餐後,她在廚房開煤氣自殺。

◎ 劇情分析
本片係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屬於傳記電影之一,描述美國二十世纪50年代憂鬱症詩人絲维亞·普拉斯與英國詩人泰德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1955年,還是青春年少的普拉斯在劍橋邂逅了泰德·休斯,詩歌成為兩人相識相愛的橋樑,他們一見鍾情,相見恨晚,相談甚歡,愛情之花在彼此的心中肆意绽放。隔年泰德詩作“雨中鷹”獲獎。二人走入婚姻的殿堂,泰德才華横溢,他逐渐成為詩壇一颗耀眼的明星,更吸引無数女子為他瘋狂痴迷,甚而投懷送抱;絲维亞的才華却始终得不到青睞,與此同时她又不得不在詩歌、家務兩邊奔走忙碌,而丈夫的婚外情更令她幾近崩溃。愛情之花漸漸枯萎,他倆的人生道路瀰漫着悲劇和不祥的氣息。
詩是人生世相的返照;每首詩 都自成一種境界。無論作者或是讀者,在心領神會一首好詩時,都必有一幅畫境或是一幕戲景,很新鮮生動的突現於眼前。本片一開頭即引用絲维亞的詩,“有時候我會夢見一棵樹, 那棵樹就是我的生命。其中一枝會是我下嫁的男子, 至于那些葉, 就是我的孩子;另一枝則是我作為作家的未来; 還有一枝是我那燦爛的學術生涯。每片葉都是一首詩,但當我還坐着挑選之時,葉已開始轉黃,隨風飄去,直至整棵树变得光秃秃…。”加上導演以一棵大樹的戲景凸顯詩境,雖只是詩人在一剎那中所心領神會的,便獲得一種超時間性的生命,使後世人能不斷地去領會。
她9歲時,身為教授的父親死亡,對其影響極大。她將父親比喻成一具坍塌的「巨神像」,試圖重建這位在她童年就已離去的守護神形象,表達出在怨懟和憎恨的背後對父親無法忘懷的倚賴和依戀。她曾為體驗死亡的感受,吞食大量安眠藥躲起來,睡了三天才被救醒,往後她喜怒哀樂反復無常情緒一直帶有早年自殺的陰影。
她結婚回到美國,起初生活幸福美滿,卻寫不出滿意作品,乾脆洗手做羹湯、烘烤一堆糕餅、成一標準家庭主婦,但泰德並不喜歡,他說「我以為你會寫詩。你若是寫作的話我會更開心。」足證泰德欣賞她的才華,要她努力創作,這反而讓她覺得有壓力,更加難以突破瓶頸。而眼見崇拜泰德女人越來越多,懷疑各個與泰德有染,反成了一個因猜忌而不可理喻的妒婦。
泰德無疑是愛絲维亞的,他自己曾經也说過:我愛她,但我無法和她在一起。當絲维亞艱難地說服自己,以柔情祈求泰德回来,甚至憧憬着回到過去親密的生活之中,泰德接受了她的獻身,在激情完事之後却說不可能離開第三者,因為她懷孕了。這讓絲维亞對泰德徹底絕望,也對人生絕望。影片中,絲维亞頭倚靠在泰德胸前,原本晶瑩閃亮的眼神頃刻間變得茫然,而後一點點一點點地退去光采,直到黯淡熄滅,不禁令人心痛。
絲维亞親訂版《精靈》裡,有一些詩作頗為赤裸地呈現出她內心底層最私密、幽微的情感和情緒,她以極殘酷、 惡毒的意象、字眼或語調,影射她丈夫,母親,父親,丈夫的情婦,丈夫的叔叔,她的鄰居,以及熟識的友人。其女兒弗莉達說她母親在寫作時是獨特非凡的,與糾纏其一生的憂鬱症奮戰,將每一個情感經驗當做可以拼湊成一件華服的小布塊,絲毫不浪費任何一點她的感覺,在駕馭這些混亂騷動的情感時,將驚人的詩的能量發揮到極致。
絕望在慢慢地吞噬絲维亞,她在痛苦中迸無發出可怕的力量,點燃了她的寫作熱望,她瘋狂地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創作中,只有在詩歌中她才能完全釋放自我,逃避現實,尋求一絲慰藉。但是1963年的倫敦冬天出奇的寒冷,絲维亞在低落無助的黑洞裡越陷越深。2月17日,她在寓所中開煤氣自殺,年僅31歲。
從影片塑造的絲维亞来看,她不是一個歇斯 底里的女詩人,相反非常善良,從她在最後時刻對孩子的安置上可以看得出来,是非常令人感傷和欽佩的一個母親。她在自殺當晚發出航空信件,讓她的親人第一時間來收養孩子,可見内心對孩子充满摯愛。儘管休斯的出軌行為確實是導火線,但絲维亞一直以來就無法從焦慮不安的自閉世界中走出來,她多年經常處於情緒狂躁不穩狀態,死亡是她從未擺脫的陰影,她的自殺,是以生命為她對死亡的迷戀寫下的注腳。
絲维亞擅長以簡約口語和怪誕象徵坦率抒寫個人隱私、內心創痛、犯罪心理、自殺情結和性衝動,是女性自我表達的典範,她那遊走于清醒和狂亂邊緣的魔力詩句成為她內心孤獨憂慮與恐懼噩夢的表徵。被後人稱為“自白派”女詩人。她寫詩直至1963年去世為止,一直運用不和諧的、有時病態的意象傳達戰後美國婦女孤獨的感情和普遍的無能為力。在七、八十年代,她的作品愈来愈被更多的人注意,尤其是女權主義者更加重視,於是她成了20世纪最暢銷的詩人之一,亦成了死後的普立茲獎獲得者。但她生前決未料到會成為女權主義運動者的偶像。

更多精彩的導讀分析請上網搜尋「黃英雄部落格」


撰稿:李金櫻小姐

序號 檔案下載 線上聆聽 下載狀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