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臺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

:::

馬賽曲(La Marseillaise)(1938)

馬賽曲(La Marseillaise)(1938)(目前無書封)
題名
馬賽曲(La Marseillaise)(1938)
出版資訊

臺北市立圖書館 啟明分館
用「心」看電影 - 為視障朋友重塑電影
馬賽曲(La Marseillaise)(1938)

講授人:黃英雄 老師
放映日期:2023 / 8 / 5 上午 9:00
片長: 135 分鐘
法國 ∕ 1938年 ∕ 普遍級

導演:尚.雷諾(Jean Renoir)
主演:皮埃爾.雷諾阿(Pierre Renoir)
莉絲.德拉馬爾(Lise Delamare)

◎ 劇情簡介
一七八九年的法國是路易十六當政,其妻是奧地利人,因貴族與農民之間的衝突愈來愈大,很多人面臨飢餓與貧窮,像布卡里因在貴族西羅土地上用繩索綁石頭,擊中一隻鳩,因而被告上法庭。在接受審判時,有人看不過去偷偷割斷綁他雙手的繩子,布卡里趁機跳窗逃逸。
布卡里在山上遇見一名石匠帕米約以及原來在馬賽港任職的官員阿爾諾,他們都是看不慣當時的不公不義而躲到山上,幸賴一名教會弟兄定時送來一些吃的東西,遂得以自在過日子。
但此時局勢愈來愈動盪,在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時巴黎的巴士底監獄發生暴動,雖然羅切夫科求見路易十六,但國王只顧著他的美食,加上一切情況似乎全由皇后主控,故國王對此警訊也不以為意。
一七九○年十月,另一股反對勢力逐漸崛起,主導者莫桑上台向眾人宣達現況.而在山上的阿爾諾也順勢加入。他們決定要由馬賽徵召五百名義勇軍,直奔巴黎,但在這之前,他們先要奪下聖尼古拉要塞,如此便有後盾前進巴黎。
在各路人馬領下,終於攻勀要塞,並藉此號召五百名義勇軍,帕米契因家中有老母及一名喜歡他的女子,遂舉棋不定。但他母親知道他想參予義勇軍的熱情,遂答應兒子在五百人滿額之前報名,也因此又與阿爾諾眾人在一起。
當時以貴族為首的秩序派與義勇軍的共和派不時起衝突,而一些貴族怕禍事臨身,紛紛躲到邊界的哥布拉斯的旅館,這使得老闆祭出欲長期住宿者要先付費的規定,但貴族們依然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
此時逐漸流行一首歌,義勇軍們在合唱中倍顯精神,這首歌即是現今的法國國歌馬賽曲。帕米約在與秩序派衝突時救了兩名女子,彼此之間留下美好的印象。而此同時布拉西比發表了聲明書,指責貴族與國王,這使得皇后相當不悅。義勇軍奮勇的精神也感動了許多國旺護衛,紛紛倒戈而使得義勇軍全面獲得大勝,但可惜帕米約中彈身亡,死在曾被他救過的女子身上。

◎ 劇情分析
「馬賽曲」是法國的國歌,歌詞是克洛德.約瑟夫於一七九二年創作,歌曲則是在義大利作曲家喬凡尼.巴蒂斯塔.維奧蒂於一七八四年所創作。當時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向奧地利帝國宣戰、同時也引發法國大革命戰爭與第一次反法同盟。一開始馬賽曲被題名為「萊茵軍團戰歌」、而後在一七九二年八月十日,來自馬賽的志願軍前赴巴黎支援「杜樂麗」起義時高唱這首歌而被稱為「馬賽曲」,而後此曲開始風行全法國。一七九五年七月十四日國民公會宣佈定此曲為國歌。
當然後來在拿破崙帝國時期,馬賽曲失去了國歌的地位,然而拿破崙並沒有禁唱馬賽曲,直到路易十八的波旁復辟時才被禁止。一直到一八三○年的七月革命再次為人傳唱,並由著名音樂家白遼士進行管弦樂編曲,並成為後來官方指定的管弦樂版本,之後拿破崙三世時又失去了國歌的地位,直到一八七九年才由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重新定為國歌。此後的一九四六年以及一九五八年通過法國憲法,皆明定馬賽曲為國歌。(以上資料摘自維基百科)
法國的大革命最後導致路易十六與其皇后上斷頭台,不僅改變了法國的命運;也為現代歷史寫下可歌可泣的革命榜樣,同時也開始動搖了法國傳統的貴族與農民之間的傳統價值觀。
當民眾開始感受到不公不義的政治壓迫,許多不公平的制裁開始失去民心之後,緊接而來的必然是令人震撼革命行動。「馬賽曲」是以整體的方式來呈現法國大革命的普遍現象,因此從電影的角度來看,本片與傳統的電影的結構是不同的,因為我們無法在影片中照到所謂的男主角或女主角。倒是以當年的演員水平而言,飾演皇后的演員是很多觀眾最熱烈捧場的.因為這名演員就是在當今而言,依然是相當美艷而且氣質極佳的。
古時候的貴族擁有大批的土地,因此只要有任何人在他的土地上狩獵,包括槍擊天空上的飛禽與捕捉地上的動物,甚至捕捉水中的魚類,都算是違法的。只要地主提出訴訟,那這位平民就只能被捕入獄,要不就必須逃離躲在山林之中。但不管你逃到哪兒,卻永遠處在地主們所擁有的土地中。
在過去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不管東方或西方,這普世價值是讓百姓所無法苟同。但雖然如此,卻也只能以苟活的方式存在,然而這一切卻向一個大悶鍋一樣,而使得民眾活在青蛙理論之中,一直必須到一種水到渠成的時機,民眾會藉某一個事件的衝突,從而展開全民的串連與反抗,於是便形成了舉世聞名的法國大革命。
電影中所採集的事件是事件的主因,然後由點而線;由線而面,最後匯聚的人心便會形成一股反抗的力量,而這其中也有許多是政府官員,馬賽這座海港所召集的五百義勇軍,這與其他反抗勢力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純粹是為反抗暴政而集結,這並未參與所謂的政治考量與野心,因此導演便將眾多條線的反抗勢力,集中在這五百名的義勇軍身上。
正因為如此大的格局並非一部電影所能輕易掌握的,更何況這部電影拍攝的年代是一九三八年,有聲電影的發展也不過十年而已,但要處理這麼龐大的結構並且要交代正確的歷史事件,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馬賽曲的章節與副歌其實很多,但發展至今,大部分只採用第一章節與副歌,它的歌詞附錄一小段讓大家參考。「一起走吧,祖國的子民們,榮耀之日來臨了,那暴政對著我們,升起了染血的軍旗,你們可聽到在鄉間殘暴士兵們的吼叫?他們會來到你們跟前,殘殺你們的孩子,你們的伴侶!」副歌如下:「拿起武器,公民們,挑好你們的隊伍!進軍,進軍,讓不潔之血灌溉我們的壕溝!」
一首歌擔負著振奮人心的功能、同時也能振奮群眾的心靈,從而有了無比堅定的信念。故全世界的軍隊其實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戰歌。因為這是除了子彈與大砲之外,深植人心的精神力量。有時候一首適當的軍歌出現,必然有其特殊的背景。
我們重新來檢視當年的「法國大革命」,檢視其發生的緣由,自然會發現世界上很多的現象,尤其是政治的氛圍其實大體上是一致的。因此當某些現象出現時,很多敏感的預言家,便由此有了新的看法。
當民眾生活日漸艱困而苦不堪言;政府又開始以壓制的手法對待自己的子民,然後又發生更多不公不義的事件,那麼這個社會就已經慢慢步入了近乎「革命」的邊緣。許多政治人物常常批判政府不公不義,但只是口頭上叫得漫天震響,卻始終說不出一項具體的事件。這表示只是一種口頭的攻擊,希望引起民眾的注目,但若真正要提到所謂的不公不義,其實那是一種整體的社會氛圍,並非只是不公不義四個字就可蠱惑人性的。
這部歷史悠久的法國片使觀眾能夠明瞭二十世紀初期法國的電影事業其實已經相當高明。以臺灣現今的電影景況而言,要拍一部「馬賽曲」其實還是有許多問題的。臺灣的電影缺乏強而有力的根源,因此格局始終無法擴面也無任何深度,這是從馬賽曲這部影片,從而產生的內心感嘆!

更多精彩的導讀分析請上網搜尋 「黃英雄電影部落」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

撰稿:黃英雄 老師


序號 檔案下載 線上聆聽 下載狀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