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臺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

:::

抓狂演訓班(The Big Hit)

抓狂演訓班(The Big Hit)(目前無書封)
題名
抓狂演訓班(The Big Hit)
出版資訊
臺北市立圖書館 啟明分館
用「心」看電影
抓狂演訓班(The Big Hit)

講授人:黃英雄 老師
放映日期:2023 / 11 / 4 下午 2:00

片長:105 分鐘

法國 ∕ 2020 ∕ 輔導級

導演:艾曼紐.寇克(Emmanael Courcol)
主演:凱德.莫拉得(Kad Merad)
瑪莉娜.漢斯(Marina Hands)

提名記錄:歐洲電影獎最佳喜劇
2020 坎城影展
2020多倫多影展
2020蘇黎世影展

◎ 劇情簡介
一直在劇場演戲的艾提言,除了與演員的妻子克羅岱爾離婚外,他始終無法展現自己。於是他就到監獄內,經典獄長向法官取得同意後,艾提言便到獄中為一些自願演出的囚犯訓練並演出。
這些囚犯有派屈克、喬丹、納比爾、穆沙特拉歐雷,還有後來逼退納比爾自己取而代之的山謬,甚至原本負責打掃的波伊可也自告奮勇,在第一次演出時,自己披著毛毯在燈暗結束前偷偷上台飄過後面的道具兩棵樹之間。
艾提言向老朋友史蒂芬表示他要帶囚犯們到他的紅十字山劇場演出,史蒂芬有些懷疑,但經不起艾提言哀求又恐嚇,只好答應了。
艾提言決定演出貝克特的劇本「等待果陀」當作演出的劇本。因為這個劇本是以「等待」為主題,艾提言認為沒有更好的人選懂得「等待」這個主題,因為囚犯們每天都在等待家人探視、等待日子快點過去、等待出獄的日子。
一開始並不是很順利,但艾提言以澳洲原住民的舞蹈訓練他們的肢體。但在六個月後正式演出前,還是有演員怯場,因為山謬的妻子並未帶他的七歲兒子來看他演出,原本要由艾提言替代,但最終還是山謬自己出場演出,而原本不識字的喬丹雖免強用強記的方式將對白一口氣講出,反而製造了更多的戲劇效果。
其實艾提言並不開心,因為他的女兒邦妮寧可去看她的表演,卻沒有來看他當導演的作品,邦妮也埋怨父親太以自己為中心來思考,甚至艾提言也沒問她的碩士考試成績如何?
在第一次演出成功後,史蒂芬又分別接到其他三個劇場的邀約。在典獄長艾莉安的協助下都一一實現了,雖然這些演員不斷地加戲,也增加演出的人員,但都能贏得觀眾的掌聲。
終於獲得國家劇院奧德蘭劇場的演出,而這回不但法官與司法部長會來觀賞,但這群演員卻突然全部失蹤,只有伊波可昏倒在沙發上。這下艾提言要如何上到舞台去向觀眾解釋呢?

◎ 劇情分析
上個世紀九0年代,原本在新竹有個計劃,就是請導演到中途之家為這些犯過錯的青少年執導一齣舞台劇。筆者更加碼要先帶他們到台北觀賞實驗劇的演出。因為要實踐一種理論:「讓他們先給別人掌聲,然後享受演出後別人給他的掌聲。」可惜在開始之際,就有修女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誰能保證這些犯過錯的青少年不會藉機會逃跑?於是這個計劃就夭折了。
後來不知是誰又提倡每座監獄各自成立劇團,並由各一名導演負責。當時筆者被分配到花蓮監獄,當時花蓮監獄的典獄長還打電話給我相互討論,並承諾我可以睡在典獄長的宿舍。但沒多久就傳來這項計畫中止了。
幾年前就有另一齣電影「凱撒必須死」描述獄中的受刑人在獄中演出凱撒的故事,而後來這些演員在出獄後,有成為編劇、也有人成了小說作者。這是對這種行動最為正面看法的。
「抓」片是根據一九八六年瑞典哥特堡真實的事件,而導演又相當有創意地演出諾貝爾文學獎貝克特的名著「等待果陀」。然後再由相同的主題「等待」來貫穿整齣戲的呈現。由此也就產生了許多金句,從而提昇了這齣戲的形式與厚度。
聽說貝克特知道有這部電影之後,就說了一句名言:「這是我的劇本所能遇見最美的故事。」
貝克特以「等待果陀」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等待果陀」根本不像傳統一般,而是在兩幕劇中,由兩名像乞丐一般在舞台上作一些無聊的事,譬如脫掉鞋子聞臭腳的氣味、或者用襪子丟對方、再講一些髒話。然後有時也會停下來正經地問:果陀到底來不來?另一名會回答:他說要來,那就等一下,他一定會來的。然後兩人又放肆地說著髒話。整齣劇其實可以讓演員極盡地發揮,因為貝克特以這種重覆無意義的事,來呼應人生其實過得很無聊,但每個人生活雖然找不出甚麼意義,但卻在心中都有一個「希望」,貝克特的意旨是人都有一個希望,但事實上這個希望不見得能完整實踐。但人卻不會被希望幻滅而感到徹底失望。為了繼續生活下去,每個人會在希望幻滅之後,再度興起另一個新的希望。
為了呈現等待果陀的意旨,劇本中有在等一幕後面光禿禿的樹幹上增加兩片葉子,簡單地說,在後現代主義的議題中,貝克特獨自呈現了後現代主義中的元素—人生其實是很荒謬的。
在排練中,很多演員也會加上一些創意,不但是一種另類創意,也讓犯罪的人有一種可以認知新生命的啟發,原本枯燥的生活人生觀,因為戲劇的薰染,從而讓自己找到生命的新方向。
典獄長原本是律師,但最終在典獄長這個工作中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詮釋。男主角也是,他婚姻失敗,雖然只有演戲的熱情,但人到中年,所有經歷過的事似乎讓他找不到生命的真相,於是他有想把握住在監獄中當導演的機會,嚴格來說,他也是一位失敗的父親,女兒剛好要考碩士,但他卻無法表達對女兒的情感。
然而一名導演不就是要在舞臺上,為所有的腳色注入該有的情感,也因為有這份機緣,也因為在舞台上空前的成功,讓艾提言重新詮釋了舞台與生命。如果那些演員不要逃走,最後一場能夠在國家劇院演出,這是艾提言終身最大的心願。
突然失去了演員,艾提言不得上台去解釋,於是「等待果陀」就由艾提言一個人作了最不尋常的表現,而這也可以解釋是艾提言以演員的角度在國家劇院作了最完整的演出與表現,從而獲得了所有觀眾的共鳴。
甚麼景況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成功?或者說他的希望成真,也正是他等待的果陀終於如約到達。完成心願就是一種結束嗎?這是一種挑戰「荒謬主義」的極端作品,也是荒謬主義的另類詮釋。
劇中有許多極為接近文學底蘊的台詞,實在值得觀眾花一些心思來探索。雖然原著已經作了最完整的詮釋,但電影卻在解構「等待果陀」之後,再重新建構了另一種等待。等待不見得是一種完全的虛妄與空白。在等待這個過程中就又許多值得我們重新思索的理由。
其實典獄長艾莉安與艾提言是相當契合的,艾提言之所以能夠順利地在監獄執行一齣舞台劇,艾莉安幫忙的成分是相當重的。兩個人又都是失婚的男女,再加上因為處理戲劇的互動,導演其實有刻意要去營造兩個人的後續,但卻不願在電影加以呈現,而這種保留是真正的生命,在困頓中若有一名知己冒著工作失去的風險,還是契而不捨地付出,這便是人性中高尚地表現。
艾莉安在最後國家劇院的演出,是與艾提言的女兒邦妮一起觀賞演出,但最終是艾提言的獨腳戲。這是很高明的創意,也讓觀眾在「等待」中,適當地作了另類詮釋,而艾提言獨自地呈現,其實是扮演了「演員」的功能,而這一場的表演,勝過他之前汲汲營營當演員的所有作品。艾提言提到貝克特的作品的等待,他認為沒有更好的人選能夠去詮釋「等待」,除了那些犯人演員之外,艾提言不也是在「等待」?

更多精彩的導讀分析請上網搜尋 「黃英雄電影部落」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

撰稿:黃英雄 老師

序號 檔案下載 線上聆聽 下載狀態

附件下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