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臺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

:::

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

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目前無書封)
題名
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
出版資訊
第六屆「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
用「心」看電影 - 為視障朋友重塑電影
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

講授人:黃英雄老師
放映日期:2011 / 05 / 28

片長:96分鐘

瑞典 / 1957年 / 輔導級

導演: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
演員:馬斯.馮西多(Max Von Sydow)
畢比.安德森(Bibi Andersson)

本片獲第10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 劇情簡介
布洛克和他的隨從在歷經十年的十字軍東征之後,開始返回自己故土,不僅慢慢發現當年參與這場戰役是令人沮喪的騙局,同時在回程中也遇上了十四世紀的瘟疫。在沿路上遍佈了屍體,而布洛克也發覺死神不知何時已經找上了他。
布洛克似乎有著不甘心,他從壁畫中得知死神喜歡下棋,於是他主動要求與死神對弈,若他未輸,死神便不能取走他的性命。布洛克與隨從瓊斯繼續前進,他們遇見一個三人雜耍團,斯科特是團長,約瑟夫與瑪麗是一對夫妻並育有一個兒子邁克。而在小鎮演出時,鐵匠伯格的妻子莉莎主動勾引了斯科特,這引起了伯格找上約瑟夫意圖報復,所幸瓊斯正巧入內搭救。其實瓊斯之前亦發現了神職人員雷夫不僅當年騙他們東征,此刻更偷竊死去女人的銀鐲,瓊斯警告雷夫,若下次被他遇上將會採取激烈手段。
布洛克在教堂中向神父懺悔,他訴說自己只要知識不要信仰,並認為生命是一場無意義的探索,但突然他發現窗子的另一邊不是神父而是死神。死神也探知布洛克下棋的手段,預言布洛克最終棋局必敗。
布洛克目睹因瘟疫而使得許多人不斷地遊行並自我懲罰,甚至指稱十四歲的少女與魔鬼相通,布洛克明知少女無罪,但他卻是無能為力,在一場混亂中,瓊斯毀了雷夫的臉,而約瑟夫則趁亂中拿走銀鐲並送給妻子瑪麗當禮物,布洛克勸約瑟夫不要去南方瘟疫區,應該隨他去埃爾思諾,而斯科特與莉莎被鐵匠找到,莉莎立刻翻臉回到伯格身邊,為了不讓事端擴大,斯科特以伸縮刀自殺騙過了眾人並躲在樹上,但死神卻悄悄來到,鋸斷了大樹,於是斯科特便被死神帶走了。
眾人隨布洛克繼續前行,瓊斯救了一名女子並使她跟隨他,而在半路終於見到十四歲被誣指為瘟疫源頭的女人被火活活燒死,而此際雷夫也得了瘟疫而死。
約瑟夫終於看見布洛克與死神在下棋,他慌張地帶妻兒離開,直到布洛克找到妻子凱琳時,死神終於帶走了所有的人,而這個被約瑟夫見到的景象,似乎早就被畫在教堂的牆上。

◎ 劇情分析
生與死是人生兩大謎題。有人終其一生探討死亡的真相而不可得,這不免更增添了死亡的神祕性。但反過來說如果死亡是如此明徹而清楚,對人生真的就有助益嗎?也許對許多人而言反而不佳。但這必須將了悟並實證生命實相的人排除在外,正因為這些明心見性的人了徹了生命真相,其生命態度絕對是與眾不同的。
第七封印是伯格曼探索死亡議題的電影,其實也將宗教的七項原罪放置其中,從而來追索人生的困頓與死亡的恐懼,甚至對宗教的懷疑。
所謂七項原罪是一.慾念,二.嫉妒,三.驕傲,四.憤怒,五.懶惰,六.貪婪,七.饕餮。而古代書寫的文字是寫在蒲草紙或羊皮卷上,每卷可長至十公尺,捲成卷後再用泥土或蠟封好,謂之封印。經典中云:「唯有羔羊配開書卷。」這羔羊應是指基督而言。傳說打開第七封印時,即是世界末日到來,這世間會有絕大的災難,而最嚴厲的審判也將由此開始。
「第七封印」影片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技巧地透發了七項原罪。事實上人從一出生後,前六識及第七識便不斷地攀緣作意,見到好的要占為己有;得不到的自然憤怒與嫉妒。換句話說如果不是透過自我省思,七項原罪沒有一項會漏失。因此佛法中便以人生極苦為由,從小乘佛法中普現了解脫道。但事實上解脫道並非是究竟法,因為在滅掉十八界後進入無餘涅槃,但卻因不知涅槃中尚有「本際」存在,因此無法成就佛的世界。
伯格曼有著生命的困頓與不解,但他對死亡儘管恐懼與懷疑,但對宗教基本上還是相當質疑的。首先從十字軍東征之後開始作了辯證與省思,騎士以高貴驕傲的情緒質疑自己的受騙,畢竟異教徒也應該有他們自容的思維與空間;何況對照一下神職人員雷夫的偷竊與種種卑劣的行徑,伯格曼的真正意圖便不難窺見了。
瘟疫被視為世界末日的象徵,十四世紀近百年的肆虐使得歐洲變成黑暗大陸。也許這是「天譴」,對應一下當時人類的無知便不難發現,天譴的形容是恰當的。為了躲避瘟疫,許多人鞭打自我,期望獲得赦免,甚至將矛頭指向無辜的少女,就像祭典中的奉獻,犧牲十四歲少女的性命期望平息上蒼的憤怒,而身為騎士的布洛克縱然從少女的眼中見到恐懼,但卻也無能為力。如果十字軍當年所擔負的拯救任務是一場聖戰,為何卻無法拯救眼前一名無辜而無助的少女。
布洛克也有著他的原罪,他只追求知識而不要信仰,並開始質疑生命真正的意義。或許這才是伯格曼的自我探索吧!殊不知追求知識到生命盡頭,依然無法令人滿足的。哥德的「浮士德」早已道出了這種窘境。縱然這一世學得無盡的知識,在生命結束時就會全面斷滅,真正可以讓心性「安住」的是智慧,而真正的智慧其實早已一切俱足在「本際」之中,只是每個人都因執迷在外六塵始終無法發覺罷了。
「第」片看似上天下海的情節,但基本上還是依循舞台劇的手法,將死亡具象擬人化。布洛克面對死亡時依然有他的傲氣與不甘,所以提出了下棋的賭注。這與浮士德將靈魂與撒旦交換讓生命重來是異曲同工的。問題是死亡是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了,若無生則必然無死,而無生無死的境界就是涅槃,只因吾人有了動念作意,必然會投生到因緣應許之處,而就在出生那一天起,就已逐步接近死亡,這是任何人的必然。
有趣的是布洛克的棋藝依然不是死神的對手,他在棋局即將分曉之際,故意以手肘撞翻棋子,並對死神表示他忘了擺放的棋局,但死神卻輕易地讓棋局恢復原狀。因為死神看起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就算你心中有任何的秘密,似乎也都瞞不了他。
伯格曼把「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觀念作了另類詮釋。他讓布洛克在教堂中告解,但聽告解的人卻是死神,他的質疑是如果人是上帝的孩子,那為何上帝會放任死神認意剝奪人的生命?除非上帝與死神本來就是一體的。影片最後一幕是令人驚悚的,死亡成為人的宿命,在死神的召喚下,沒有任何人能夠例外,就像一條鎖鍊彼此相連,最終都無法逃離死神的掌控。

維摩詰經中云:「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亦即在各種情緒意念中雖然不斷而存,但真心如來藏心卻始終不跟婬怒癡同在一起,若能如此現觀俱足,其實就能了知生命的真諦,而這也是佛學真正的意旨,縱令七原罪如影隨形,但都能體現真心的併存而同在,這是一個值得大眾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個世界會發生大的災難,這是這塊土地上的人共同的業種而成;經典中說此為「同分妄見」與「別業妄見」,換句話說,如果每個人的心識都是正面的,那麼這個世界也將會有完全不一樣的呈現。
許多人預測二0一二年是世界末日,會有這種預測自然也呼應了一些人心的紛亂,也許我們應該用正面的角度重新去思索,那麼這個世界將會回報我們另一種安詳而正面的現象。

更多精彩的導讀分析請上網搜尋「黃英雄電影部落」

撰稿:黃英雄老師

序號 檔案下載 線上聆聽 下載狀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