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臺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

:::

為巴比祈禱(Prayers For Bobby)

為巴比祈禱(Prayers For Bobby)(目前無書封)
題名
為巴比祈禱(Prayers For Bobby)
出版資訊

第六屆「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
用「心」看電影 - 為視障朋友重塑電影
為巴比祈禱(Prayers For Bobby)

※影片公播版由曾玲沛女士贊助

講授人:黃英雄老師
放映日期:2012 / 4 / 21 上午 9:00

片長:89分鐘

美國 / 2009年 / 輔導級

導演:羅素.梅卡尼(Russell Mulcahy)
演員: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
   亨利.茲尼(Henry Czerny)

禮讚:入圍金球獎電視電影類最佳女主角

◎ 劇情簡介
瑪麗是個虔誠的教友,與丈夫鮑伯生了艾德、巴比、喬依以及南西二男二女,一家人倒也幸福和樂。而這一日是奶奶的生日,眾人紛紛送上禮物,奶奶高興不已,但在言談中不經意吐露對同志的鄙視。
巴比與女友在車內擁吻,女友表示她已準備好了,但巴比表示不願這麼認真,女友遂拂袖而去。巴比在學校見到英俊的男同學,總情不自禁流露興奮之情,回家後傷心地哭泣,哥哥艾德發現了,巴比據實以告並希望艾德保守秘密,沒想到艾德將巴比是同志戀傾向的事告訴母親。
瑪麗要巴比每天祈禱,她相信上帝自會引導他走上正途。而西蒙牧師要巴比參加座談會,但巴比極力掩飾。瑪麗又帶巴比去看心理醫生,但這些舉措並無法讓巴比有心理的改善。鮑伯與艾德帶巴比一起去爬山,但巴比的想法並無改變。瑪麗特別介紹主日學的學生席拉,但巴比始終興趣缺缺。
在學校有人罵巴比是死同志,巴比傷心地在半夜三點才回家,瑪麗很焦急,回來後母子兩人大吵一架。巴比終於忍不住好奇,獨自進入同志酒吧,很快就結識一名同志,兩人接了吻,但巴比卻惶恐地離去,甚至也不敢留下電話。巴比決定休學也不想考大學,更甚者他竟邀請兩名變裝秀的同志到家中,這將家人都嚇壞了。
住在波特蘭的珍娜表姐來訪,她希望巴比能到波特蘭去住一陣子。巴比從波特蘭寄一本「每位父母都應了解同志」的書給瑪麗,甚至回家後又決定到波特蘭長住。母親因強烈表明她不要有同志戀的兒子,並刻意躲在屋內不出來送行。
巴比在醫院當看護,也結識了大衛,甚至得到大衛父母的首肯。但巴比孤寂時打電話卻找不到大衛,他驅車前往夜店卻見大衛與另一同志離去,於是巴比從陸橋上躍下自殺身亡。
傷心的瑪麗在另一牧師溫特爾的引領下慢慢理解同志性傾向是一種本能,甚至最終瑪麗在聽證會上為同志發言出聲,雖然未使法案過關,但卻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同志戀的真相。

◎ 劇情分析
同志戀這個議題在一九九O年以前是個禁忌,但在九O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將最佳男主角頒給了「費城」的湯姆漢克,他演的正是一位得到愛滋病而遭辭退但又據理力爭的律師。這個訊息正式宣告了美國的主流社會開始正視甚至承認同志戀的存在以及他們的權益。
「為巴比祈禱」的時空設置在一九八二年,一般人對同志戀尚抱著厭惡並敬而遠之的態度,影片很大膽地將宗教介入探討並加以辯證。瑪麗篤信基督教,當她知道兒子巴比自承是同志戀時,她相當有信心地要巴比每天祈禱,因為她相信神最終會將巴比引導至「正途」。
瑪麗在家中貼滿了標語,不外乎是一些存好心作好事說好話之類的文詞,這近乎口號的文字雖有短暫的震撼效果,但也成為壓抑的元素。巴比的情況不僅沒有獲得改善,甚至愈來愈覺得痛苦。
瑪麗在片尾承認:在巴比受胎的當下其實她就已經知道了,只是她在道德與傳統認知中始終不肯承認,這一點其實在佛學就講得非常清楚。人在死亡後前六識全滅,剩下持身識(即第八識阿賴耶識)以及不斷攀緣與作決定的第七識(末那識)。由於第七識不斷地思量作抉擇,故造就許多業識種子而藏於第八識,而這也成為下一世投胎重生的依據。如果巴比生為男人,但他過去的業因傾向女性化,在父母結合受精的當下,就會有了決定。一般而言,對父親產生喜悅感則生為女兒;對母親產生喜悅感則投胎為兒子,而巴比雖為男兒身,但過去累積的女性情懷有著過多的依戀,出生後才有著女性化的傾向。
這不是誰是誰非的問題,而是出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如果我們必須要尊重每一個人,那怎能強迫一個人改變他的本能呢?這是這部影片的主旨精神,講起來頭頭是道,但這樣觀念也是這幾年才開始有的認知,在更早之前是絕無可能的。
每一種宗教無非都是勸人為善,而既然有了善的標示,那表示有惡的對立,於是在社會道德與風俗的激盪中,許多不受當時社會容許的行為便被視為「異端邪說」。像古早以前地球是圓的這樣的理論使得許多人因而喪命,現在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卻是千真萬確的事。但為何那個時代的認知會與現在有那麼大的差異?只因為每個時代對風俗與風氣的認知有所不同罷了。
影片中提到不同的牧師對聖經有著不同的詮釋,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如果是真理,那應該是一種絕對,就算在不同的時代脈動中,真理就是真金不怕火煉,絕對不會因為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的。佛學的真諦中確實存在著可以改變的虛幻;但卻也同時存在著絕對的真實。而世間一切便在這樣真實與虛幻中和合運作,問題是一般人總活在可以改變的虛幻中,而始終無法明瞭或確證觀察到真心的「如實」。
瑪麗在歷經兒子自殺之後,她無法接納事實,當然也由此提出對聖經的質疑,因為聖經明載男人與男人作愛必須下地獄,當母親的說什麼也無法承擔這份魔咒,但溫特爾牧師重新的詮釋不僅讓瑪麗釋懷,從而走出心靈的困境,最重要的是她也開始投身支持同志的各種活動,只因為她開始相信一切都出自本能。
本能究竟指的是什麼?這是必須去作更仔細的觀視與檢驗。其實從佛學的「本際」而言,任何有情都是清淨自在的,也就是眾生平等。但因其中的流注因子的動念,於是開始有了分別與抉擇,也由此種下了業識種子並成就了每個人的「習氣」。
我們互觀眾生,一眼就能識知他人,這不僅是從他的面貌來分辨,其實也有著他的個性,而這一切都是第八識按照第七識末那造就的業識而顯現今生的模樣與性格,正因為每個人的心思不同,因此每個人的面相、性別與個性就有所差異了。所以影片中的本能,指的是個人的習氣,換句話說這是每個人的自我抉擇。
抉擇是每個人一生甚至每天都會面對的問題,正因為不斷地作分別與決定,遂成就了「本能」。譬如說有人在「染法」中不斷薰習音樂,累世下來便有音樂的本能,但若不斷地執意在「惡法」之中,那這樣的「本能」其實還是值得商榷的。所謂的「嗔」恨是三毒之一,而憤怒很容易讓人進入修羅道中,而阿修羅是分佈在六道之中的。譬如三惡道中的凶獅盤虎正是阿修羅;人間爭強鬥勝者亦是阿修羅的表現,就連天人亦有阿修羅,這也都與「本能」息息相關。
巴比雖有同志傾向,問題是他並沒有去傷害別人;更無犯法行徑,為何世上就無法容納他?但某種角度巴比最後走向不歸路,有一半以上的責任是母親及家人必須擔負的。同志的議題雖然已經能普遍為社會大眾所接納,但最重要的是家人真確的關懷與支持。巴比的父兄及母親甚至其他家人對同志戀都持負面的看法,這對巴比而言,其壓力是相當大的。
  宗教有時是人生重要的救贖,但應該認知的是,真正的教義都是直指人心,所謂「心外求法,求法無益」這個道理是相當確切的。

更多精彩的導讀分析請上網搜尋「黃英雄電影部落」


撰稿:黃英雄老師

序號 檔案下載 線上聆聽 下載狀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