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臺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

:::

明天再說我愛你

明天再說我愛你(目前無書封)
題名
明天再說我愛你
出版資訊
講授人:黃英雄
日 期:2008/7/12

伊朗 /1999年 /保護級

片長:75分鐘

導演:巴巴克.巴亞米(Babak Payami)
演員:麗葉.莎迪(Leyla Saadi)
   阿里.胡西尼(Ali Hosseini)
得獎:東京影展最佳藝術指導獎

◎ 劇情簡介
一名喪妻的男子在入監服刑期間,因表現良好,遂被派至外監服刑。 他常向醫務室謊稱其妻生病需要大量的止痛藥,然後將止痛劑拿到黑市託另一名叫莫斯塔的人轉賣圖利。  
男子在搭公車的巴士站常常遇見一名秀麗的女人,兩人隨著碰面的次數增加終於認識了。 雖然如此,因受限於伊朗的國情與道德文化,兩人始終不敢在大庭廣眾中交談,就算是走在路上,也都是分道而行。 而每次搭上公車, 兩人就在分隔的欄杆兩端,偷偷地注視著對方,直到女人下車後,男人才回外監報到。  
隨著感情愈來愈濃厚, 這一日,女人終於開口了,表示她哥哥要見他,卻必須在特定的日子才有時間。 男子似乎也有再度成家的打算,只是他從未告訴對方,自己曾經娶過妻子。 於是他決定在見女人哥哥之前,將真相告訴她。  
兩人坐了很長的公車, 好不容易來到一家較西式的咖啡座,當男人告訴她曾結過婚,但妻子已經過世時,女人竟也從嘴中呢喃道出她也結過婚。  
然而女人的過去, 男人一點也不放在心上,決定再幹一次後就收手,但當他在一家茶館等候時,從裡面看到莫斯塔在走進來之前被幾名便衣刑警攔截並將他推入警車帶走。 男子見兩名便衣環視周遭之後也走入內喝茶。男子故作鎮定,趁隙離去。  
每次出來與女人見面, 男子總會編了很多謊言騙取上司的同情,但情況似乎愈來愈緊急,男子也感受到上司隨時都有可能不讓他出來。 這一次他利用機會到莫斯塔常出沒的地方, 果然有許多黑市的買賣,許多人來向他搭訕,但男子表示,他只是要找莫斯塔。  
果然一名認識莫斯塔的人帶他見到了莫斯塔,但莫斯塔在一家雜貨店打工,他向男子表示已經破產,因為他將所有的錢花在保釋自己出來。  
男子失望而回, 當他想再度出去見女人的哥哥時,上司卻不准他出去。一直在巴士站等待的女人,似乎有著再也見不到男子的悲涼。

◎ 賞析
伊斯蘭文化與西方世界的觀點有著極大的不同。尤其從宗教的教義延展,常常在世俗的看待中有著極端的差異。 看慣了伊朗以兒童故事為訴求的風格呈現,本片似乎更大膽地直剖男女互動與情愛的延展。  
男女交往常在電影中被極度激化,但這也確實滿足了觀眾心中的期許。戀愛的過程本是自然的生命追求,但在伊朗這個國度似乎無法與西方世界等量齊觀。 伊朗女子到國外求學依然罩著頭巾而引起校方的糾正,卻也差點引起國際糾紛的例子來看,其自古遺留下來的社會風氣以及宗教的約制是根深蒂固的。  
全片在男女情懷這個議題上作了極大的挑戰,在不牽扯宗教與道德的禁忌下,導演刻意安排了兩個身心都受到極度傷害的男女作了一次偶然的邂逅。 巴士站變成一個聚焦的地方,在這兒沒有甜蜜的語言;也沒有激情的動作,只有深情流動在短暫的交織卻又迅速挪移的目光中。 一個眼波代表千言萬語,一道目光替代了真誠的問候。 但這份柔情中卻有太多太多的壓抑。如果男女互動是一種天性,為何必須制定這麼多的規則約制著男女兩方的情緒?但在電影中浮現這個議題,倒也使得本片有著與西方電影截然不同的面貌與呈現。  
男子究竟犯了什麼罪而必須入監服刑, 片中並無交代,但從他騙取醫生的同情而將獲得的止痛劑拿到黑市去賣的情形來看,應該也是八九不離十。男子每次外出必須說服醫生以及他的監管上司,導演並未拍出上司的臉或對話,鏡頭始終以男人的特寫緩緩透發男子的無奈與悲愴。 就情理而言,男子已經喪妻;而他出此下策應該也是在別無他法的窘境下才參與的。 一次又一次的謊言,男子總會先行說服自己後再來說服醫生與上司。  
然而巴士站的邂逅似乎又是另一番情境,一種不必說出口卻雙方都能了然的情懷, 是一種頻率相通的愉悅嗎?或是屬於天性使然?但似乎也有共通的悲憐過往而有了相同的調性吧?  
不管如何, 在芸芸眾生中能在這個候車亭內相逢、相識而相知,未嘗不是一種機遇。 但機遇似乎並不代表全部,因為除了機遇之外,還包含著更多不可預測的人性與天意, 甚至一點點的人際參與,都會影響整個未來的面向。  
社會的道德壓抑以及自己難以啟齒的現況,使得男子猶如走在懸崖的鋼索上。 他步步小心,卻不能不勇敢地繼續向前行。女子的艷容是一種希望的象徵, 他也可以感受到女子的渴望,但主客觀的因素都使他不得不按兵不動,如果他不是身處刑期則又另當別論。  
女子在醫院上班, 從她不是黑色的衣著上看待,她應該是一位較開明的女人。 她的哥哥也在醫院上班,照情理而言,哥哥絕對有機會為妹妹介紹男友;卻也可能是女人曾有婚嫁,在伊朗被視為不吉祥而作罷。  
在伊朗的女人幾乎都得面臨各種不可預期的命運。賈法.潘納西拍攝的「生命的圓圈」中一名女子因丈夫期待生個兒子, 女人卻生下女兒,最後慘遭入獄,其他的例子亦多。 雖然女子離婚的理由未曾交代,但必然是她生命中極端的無奈,這也使得影片最後男子無法依約前來而使得女人有了更多的自慚與自怨, 片尾的公車緩緩駛在德黑蘭的街道上,沒有人知道這輛公車究竟會將乘客帶往何處?  
本片不僅在男女情愛中做了首度的揭示,也在片段中放置了伊朗的獄政以及黑市買賣甚至有關禁藥的層層問題, 對於一個保守的社會,這種突破其實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並非每一部電影都必須兼具批判的精神,卻必須呈現全新的詮釋。 本片在人性這個角度提出新的社會位階,從而逆向回溯了遠古的禁制,於是古老的伊斯蘭之鎖也被緩緩打開了。 原來天下的男女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為那套衣罩而讓女人與這個社會隔絕。  
大膽地朝人性的角度做批判固然是一種突破,但全劇的氛圍依然落入在「宿命論」中。 也許這已經是一個重要的突破,許多導演的觀念也強調電影是議題的提出而非解決方案的呈現。留給觀眾一些思考性的空間當然是現代思維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但如果導演在留給觀眾發言的同時,也適當地為自己的理念說幾句話,應該也是一樁美事。  
一九六六年出生的巴巴克.巴亞米,曾到加拿大多倫多拿到大學電影碩士,過去都以拍攝短片及記錄片為主,本片是他第一部的劇情片。  
透過電影, 台灣觀眾逐漸對伊朗這個歷史古國熟悉起來,但也從這些故事中見證了伊朗的蛻變。 不管在宗教的詮釋、赤子親情之渲染、女性自主意識的抬頭以及這部男女互動的詮釋, 觀眾已有全面的理解與看待,對於改變之後的何去何從, 雖然我們無法提出見證,但相對地反觀我們自己,自然還是會有收穫的。  
簡單的風格, 樸素而兼具詩情的運鏡,使得影像在昏黃光影中凝鍊出一道人性光環。 對每個區塊的人來說,未來不僅是夢,其實也是一種希望。這也是這部影片片名的真意。
更多精彩的電影導讀分析請上網搜尋「黃英雄部落格」。



序號 檔案下載 線上聆聽 下載狀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