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臺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

:::

大幻影(The Grand Illusion)

大幻影(The Grand Illusion)(目前無書封)
題名
大幻影(The Grand Illusion)
出版資訊

第六屆「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
臺北市立圖書館 啟明分館
用「心」看電影 - 為視障朋友重塑電影
大幻影(The Grand Illusion)

※影片公播版由鍾棋楠先生贊助

講授人:黃英雄老師
放映日期:2013 / 6 / 8 上午 9:00

片長:114分鐘

法國 / 1937年

導演:尚.雷諾(Jean Renoir)
演員:珍.嘉寶(Jean Gabin)
   皮爾.法斯奈(Pierre Fresnay)

禮讚:入圍193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


◎ 劇情簡介
  一九一六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機長鮑爾及駕駛員馬傑及另一機員負責高空拍照,但不幸被德國中尉拉芬率兵擊落。機員罹難,而鮑爾及馬傑被俘。
  由於拉芬出身貴族,他極重視生活品味,很快地就對也是貴族出身的鮑爾極具好感,不但宴請二人,並送花圈為罹難的機員哀悼。但宴會尚未結束,憲兵隊就來接戰俘,鮑爾與馬傑被送入十七號戰俘營。
  在戰俘營中有蘇聯人、英國人甚至希臘人。德軍對戰俘給予最大的自由,並容許家屬不時從家裡寄東西來。其中猶太人羅森因家境不錯,不時送些食物美酒,不但戰俘常飽餐酒足,德軍也共享美食,但德軍卻不知道戰俘中已經有人在進行從地板下挖掘隧道準備逃亡。馬傑與羅森很快就加入挖掘的行列,但鮑爾自恃身分高貴,雖然沒有挖掘,卻只盡了掩護及不洩密的道義責任。就在快要挖到花園牆壁時,眾人一直期待當晚的大逃亡,卻突然傳來調動戰俘營的通知,以致前功盡棄。
  這些英國人和法國戰俘被分開。鮑爾和馬傑被分發到十四號戰俘營,此地是十二世紀的古堡,而司令員竟然是受傷痊癒的拉芬。拉芬雖然脊椎受傷,但依然不改其貴族氣派,對待鮑爾依然以貴族的信條,只要出言保證不違法,拉芬就絕不為難。
  但馬傑和羅森還是決定越獄。馬傑發現鮑爾似乎沒有逃的意願,遂堅持與羅森離去。在眾人刻意的鼓躁後,德軍立即集合點名,但鮑爾卻故意逃到古堡上,就在德軍注意力集中在鮑爾身上時,羅森和馬傑卻從窗戶預藏的繩索逃走了,但拉芬在出言要鮑爾投降未果,不得已開槍,卻誤擊鮑爾,致使鮑爾重傷而亡。無意殺鮑爾的拉芬悔恨不已。
  馬傑和羅森逃往瑞士途中,在農舍巧遇德國女人艾爾莎及她的女兒樂蒂。艾爾莎先以食物接濟二人,又為羅森治療腳傷。馬傑也和艾爾莎發生了一見鐘情的戀情,分別之際,馬傑答應戰爭結束一定會回來找她們母女。
  馬傑和羅森在邊界時遇上大雪,卻分不清何處是邊界,被德軍追趕上,兩人幸運地逃入瑞士,德軍望著兩人遠去的背影也只能感嘆二人的幸運。

◎ 賞析
  尚雷諾導演是印象派畫家雷諾瓦的兒子,在一九三七年以本片進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雖然最後敗在「浮生若夢」,但「大幻影」卻成功地向世界宣告法國片的標竿。
  大幻影早期被列為禁片的原因之一當然是意識型態作祟。拉芬及鮑爾的貴族身段極力抗拒著中產階級的馬傑及一些工人技師,正如拉芬感嘆不管戰爭的勝負如何?他與鮑爾的貴族交往就快結束了。在社會大脈動的躍進下,平民階級逐漸地摧毀了貴族體制。
  鮑爾說以前交友應先看對方的階級,這是階級的高傲,就算在戰俘營他還是習慣抽英國菸 ;出發拍空照還得選擇行頭。但這一切似乎即將過去,因為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已經在講究民主。鮑爾和拉芬似乎同時感受到這一股隱藏的力量而備受威脅,而兩人也在這種氛圍下找到共同的交集。
  然而這種意識型態的交鋒,編導卻無意給予勝負的答案。因為儘管鮑爾始終維持傲人的身段,似乎也不屑挖掘隧道,但最終若無鮑爾的調虎離山甚至犧牲生命,馬傑和羅森是絕對無法逃離戰俘營的。從這個角度而言,編導則又在某些層面上肯定了貴族尊貴。
  大幻影值得再去探索的是他的型態美學,毫無疑問,本片也被界定在寫實主義的範疇中,但相較於其他,大幻影的塊狀處理以及場面調度則又夾雜了許多令人驚艷的鏡頭語言。我們不禁要感嘆在一九三七年能有這樣的創作實在令人咋舌,其對畫面的自信在那個年代是鮮少有人能望其項背的。
  有趣的是大幻影一開頭說明了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但整片的過程卻全無戰爭的場景與殘酷,相反地,卻將戰俘營塑造成軍隊的交誼廳。基於拉芬與鮑爾貴族習慣的寫照,似乎感染了全片的調性與氛圍。這種將 「和平」的意圖轉戰植入戰俘營中,遂使得觀眾經歷了一場截然不同的「戰爭」。
  從這個角度反思,「大幻影」就是一部貨真價實的反戰電影了。既是如此,不妨再把思維觸角往內深探,戰爭的背後絕對不是個人之間的仇視;更非民族之間的交惡,那麼答案應該就呼之欲出了。
  人有時是相當盲從的,卻又有不得不的苦衷。拉芬與鮑爾第二次見面時,拉芬的脊椎是用鋼釘架正;膝蓋也用銀關節來取代,這一切都是戰爭所賜,但拉芬說他無法逃避,因為這是他報效國家的方法。這些話語中,導演其實是話中有話,值得每個人認真思考。
  戰俘營中的德軍似乎都是老弱殘兵,但拉芬說他們都很樂意當兵,既是如此,為何片中又迷漫著一股渴望早日休戰的氣息?拉芬對馬傑和羅森的評價是「法國大革命後的樂觀主義者」,這句話當然是貴族反民主的揶揄,但這份嘲弄中似乎又帶著無奈的承受,這種微妙的情緒,在在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情結。
  正因為如此,尚雷諾的反戰思潮中充滿了從動盪之中活躍而出的樂觀。在他的意圖中批判了戰爭 ;卻渴求和平,也許他想藉助這部影片為戰爭劃下永久的休止符,但又似乎在潛意識中感覺到這種想法的不切實際。
  這正是本片英文片名的重要訴求。至高無上的妄念或許只能是一種心中的祈求,畢竟人類的無窮慾望,瞬間就推毀一切理想與願景。
  「大幻影」曾在歐洲引起極熱烈的討論,但反戰的種子尚未發芽,隨之就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了。
  尚雷諾曾就這個問題含蓄地表示對戰爭的看法:「和平不過是另一個幻影……」
  馬傑和羅森逃獄成功,卻使得拉芬失手槍殺了鮑爾,其實拉芬不用自責,鮑爾的死只是為了維持貴族最後的尊嚴。鮑爾雖然也有幾次越獄的紀錄,但其實那是一種「道義」的行為,為了配合戰友的生死相依不得不的行為。
  我們看得出那些舉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貴族的傲氣,絕對不容許他狼狽地在野地逃竄。雖然如此,卻能尊貴地為人捐軀,這應該是鮑爾既定應得的宿命。
  馬傑和羅森逃出後因為羅森腳扭傷,也引發了一段種族爭論,但在點到為止後就解決了。倒是在農舍遇上的德國寡婦艾爾莎這段戲,似乎又衍伸出另一段截然不同的情節。在調性而言,有脫節之嫌,但就反戰的主旨延續基本上是沒有衝突的。
  艾爾莎的丈夫是德軍,可是也戰死了,面對「敵人」的馬傑與羅森,艾爾莎不但給予食物,又為羅森療傷,最後又情繫馬傑。這部戰爭片中始終不牽扯敵對國家的仇恨與意識型態,相反地,不管在戰俘營或農舍,我們見識到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體諒,於是這個世界瞬間就變成了和平的天堂。
  艾爾莎的女兒樂蒂也是重要的指標。她天真燦爛的笑容似乎見不到戰爭的恐懼與陰影,這一切都是導演認真執著的佈局,當然在畫面處理上的美感,也是值得學電影的同好專注而研究的。
  本片攝製至今已快七十年,成就之高令人驚異,由於國情不同以及翻譯的詞句使得觀賞有些吃力,但若看上兩遍者應該會有相當的感受與收穫。「大幻影」值得一看再看 ;也值得三思再思。
  
更多精彩的電影導讀請上網搜尋「黃英雄電影部落」


撰稿:黃英雄老師

序號 檔案下載 線上聆聽 下載狀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