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臺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

:::

愛的餘燼(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

愛的餘燼(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目前無書封)
題名
愛的餘燼(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
出版資訊

第六屆「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
臺北市立圖書館 啟明分館
用「心」看電影 - 為視障朋友重塑電影
愛的餘燼(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

※影片公播版由不具名女士提供

講授人:黃英雄 老師
放映日期:2016 / 2 / 13 上午 9:00

片長:111 分鐘

比利時 / 2014年 / 限制級


導演:菲利克斯.凡.葛羅尼根(Felix Van Groeningen)
主演:薇拉.貝登絲(Veerle Baetens)
   尤漢.赫爾汀柏(Johan Heldenbergh)


◎ 劇情簡介
  一九九九年,刺青師伊莉絲認識了鄉村歌手迪狄耶,伊莉絲不諱言地說她會把交往過的男友名字刺在身上,但當兩人分手時,她會以各種圖案將男友的名字蓋過。
  迪狄耶帶她回家,雖然有著廣大的土地,但迪狄耶只住在一輛房車上,而伊莉絲卻不以為意,兩人不但同居在一起,伊莉絲也加入了迪狄耶的樂團,擔任演唱,倒也贏得觀眾的喜愛。
  不久伊莉絲宣布她已經懷孕,這出乎迪狄耶意料之外,他生氣地離去,但回來時,卻由團員幫忙運回了許多水泥建材,迪狄耶說快要有孩子了,總不能讓小孩睡房車吧?伊莉絲好興奮,全家因孩子即將到來而洋溢著幸福的神采。
  孩子比預計時間早產,伊莉絲急急趕到醫院,終於產下一名女嬰取名為梅貝兒。只是梅貝兒在五、六歲時被醫院檢查出癌症,很快地就進入化療的階段。在完成化療之後梅貝兒出院了,但她在看見一隻因撞上玻璃而死亡的鳥兒時,不禁問父母什麼是死亡?
  梅貝兒的病症在回家後,症狀又立刻加劇,這是一種無法抵擋的絕症,梅貝兒終於難逃死亡噩運,這也使得迪狄耶與伊莉絲又陷入了相互的指責。
  迪狄耶似乎也開始怨天尤人,在「藍草合唱團」身穿白色禮服在台上演唱完畢後,開始向上帝質問,為何他無法留住自己的女兒,這使得觀眾嘩然,而伊莉絲難堪並失望地離去,兩人感情已經陷入絕望。
  迪狄耶親自再去伊莉絲的刺青店,看起來生意還不錯,伊莉絲說她現在已經不叫伊莉絲,而是叫阿拉巴馬,迪狄耶只好勉為其難地叫他阿拉巴馬,但卻希望她能回去一起為樂團盡力。
  迪狄耶問伊莉絲如果她叫阿拉巴馬,那他應該叫什麼,她說他叫比爾蒙羅。
  伊莉絲反常的行為令人難堪,在大雨中她又回到了刺青店,然後將迪狄耶的名字覆蓋,但重新刺上阿拉巴馬與比爾蒙羅,最後再以烈酒配上各種安眠藥,在迪狄耶發現她時已經死亡了。

◎ 劇情分析
  以美國西部鄉村歌曲的樂團為背景,卻以淋漓盡致的方式,詮釋了一場愛的開端與如何結束的故事。
  以刺青來掩蓋過去曾經愛過的人與往事,這是何等前衛以及敢愛敢恨的作風,於是全身刺青的伊莉絲讓肢體作了慾望與愛情的另類詮釋,這幾乎成為這部影片最大的賣點。
  刺青在日本青少年文化中被列為「次文化」,但卻在近年中逐漸在西方世界大行其道。NBA球員許多人幾乎全身刺青,不僅成了他個人的特殊標記,也使得刺青成為主流的思潮。
  當然也有用紙貼的刺青,也能滿足一些不敢嚐試卻又渴望刺青的族群,而刺青在本片中被伊莉絲給了一個極佳的詮釋。她愛一個人便把這個人的名字刺在自己身上,變成一股永不磨滅的記憶。可是當這個人離開後,伊莉絲就用另一個刺青蓋過那個人的名字。
  這種敢愛敢恨的個性,成為相當霸氣與獨到,也使得她的激情很容易併發出激烈的火花。但這世上卻有一項不變的道理:「有得必然有失」。
  「即便是世上你最珍惜的事物,有一天都得面臨失去的痛苦」,這是導演對這部影片所下的定義。如果這是一種永遠無法顛覆的道理,那我們又何必去珍惜一切事與物或人與愛情?問題是人只要活著,我們將落入在這些一再重複的情緒對待中。
  明知道最終一切都將會消失,為何我們依然還是落入在愛的對待中。因為我們若不去經驗那份激盪,又何以知道最終失去的是何等的重要與令人珍惜。
  如果伊莉絲與迪狄耶只是一起同居在一起,而沒有孕育了梅貝兒,這會是兩種生命絕對不同的面向。一開始迪狄耶當然也抱著第一種選擇,從來沒有計劃要生一個小孩,但經過一個下午的沉思之後,他很快就有了決定,並且為未來的嬰兒蓋起一間大宅。
  伊莉絲的懷孕獲得了肯定,對她而言,這是何等令人高興的事,於是這段日子變成兩人永生永世無法磨滅的記憶。如果這樣的情緒可以永恆地連串而過,人生應該就可以稱為天堂。但任何事情都有其極限,也有它的限度,伊莉絲雖然早產,但依然產下了一名可愛的女兒梅貝兒,不可否認的是梅貝兒的到來,確實為兩人帶來無比的歡欣與甜蜜的互動。
  然而太過美好的事物,上天總會在適當的時機將之收回,梅貝兒罹患了癌症,這幾乎很難讓人信服,為何上天會將這種苦痛加諸在這麼年幼的梅貝兒身上。也許上天錯置了某些事,但世上有許多情形不都跟梅貝兒罹癌死亡的情形如出一轍?
  梅貝兒的死亡使得兩人的感情也起了極大的變化,兩人相互指責因為吸菸、喝酒才導致這個不幸,但當時尚未知道懷孕,故這樣的指責也只能說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罷了。
  西部鄉村歌曲多少也反映了美國的立國精神,他們藉由宗教來聯合鞏固人際之間的關係,因此上教堂是一種相互認同的行為,但如果我信奉了上帝,為何上帝卻將我的最愛奪走?祂究竟想宣達什麼意涵?還是祂真的是獨斷獨行讓人無法了解,從而認知祂是高高在上的神?
  迪狄耶利用樂團宣洩了對神的批判,但這於事無補,因為發生過的事不會再重新來過,也無從彌補,人對神的旨意只能順從而不能拂逆。迪狄耶的發洩其實也並非單指神,而是對伊莉絲的些許埋怨,於是伊莉絲毅然決然從舞台上走下,返回她的刺青工作室。
  當迪狄耶再度找到伊莉絲時,其實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迪狄耶不明白伊莉絲的想法,因為過去如果要完全撇去,那就必須完全清除,正如過去那些曾經刻在她身上的名字,早就被另外的刺青所覆蓋,而伊莉絲與迪狄耶這段感情,存在著令人難過的過程,因為包含著梅貝兒的去世,這些不堪的記憶絕對不容許再度回到伊莉絲的腦海中,於是她將自己取名為阿拉巴馬。
  迪狄耶不解伊莉絲為何取名阿拉巴馬,甚至伊莉絲也為迪狄耶取名為比爾蒙羅。
  迪狄耶認為這一切都只是一種玩笑,為了消除那份悲愴苦楚,偶爾的裝瘋賣傻又有何妨,問題是迪狄耶不知道,伊莉絲這樣的舉措,其實是心中極大的苦楚所導致,這一回加上梅貝兒的死亡,讓她無法再以這種用刺青蓋住的動作來麻痺自己。
  伊莉絲最後選擇吞藥自殺,這當然是相當消極的作法,但我們也不忍心苛責,畢竟這種喪女的悲鳴若非親身經歷,實在很難體悟。
  「生命從來不曾慷慨。」這是本片中講過最經典的話,讓人無從辯白。但我們是否應該捫心自問?為何生命一定要接受上天的慷慨?就算如此,在最終是否就不必面臨一切失去的苦楚?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失去」是一項人生中最大的考驗,我們每天汲汲營營是希望獲得更多,殊不知其實我們每天慢慢失去的反而更多,只可惜這種失去是不容易體會的。

更多精彩的導讀分析請上網搜尋「黃英雄電影部落」


撰稿:黃英雄 老師

序號 檔案下載 線上聆聽 下載狀態
回頁首